糖尿病是一種瀰漫性疾病,當患者的血糖水平長期偏高時,身體各個器官就會受到「攻擊」,而腎臟就是常見的「受害者」之一。不過,要發現糖尿腎病並不容易,因為早期及中期症狀並不明顯,可謂是「無聲無息」,每當患者出現病徵時,往往已造成嚴重腎功能衰退,大部份患者都要做好將來需要「洗腎」或「換腎」的準備。

糖尿腎病的可怕之處在於早期及中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,一旦出現病徵,可能已不能逆轉病情。腎病患者會先出現微蛋白尿,但肉眼根本不能發現,當發展至顯著蛋白尿時,亦可能只是覺得小便比平時多泡;隨着腎功能開始衰退,有些患者會出現腳腫,但亦有些患者仍沒有明顯的病徵,直至嚴重腎病才能確診。
當發現腎功能開始衰退時,醫生首先要了解患者的哪方面功能最受到影響。腎臟有過濾及製造造血激素的功能,若是過濾功能有問題,患者便會出現水腫;若是造血激素降低,患者則會出現腎性貧血,較易感到疲倦及氣喘。另外,患者亦有機會出現鉀質及磷質過高,一旦出現尿毒症,更會導致患者食欲不振及嘔吐。
現時,本港末期腎病及需要洗腎的患者中,約有四至五成都是糖尿腎病患者,因為他們大多都伴隨着腦及心血管疾病或其他併發症,若同時患上末期腎病可說是「最難醫」。因此,當糖尿腎病病情達至中晚期時,大多患者都要準備在未來接受洗腎,屆時其生活質素必定受到影響,亦會因腎功能較差或會因腎性貧血而經常感到水腫、食欲不振、氣喘及疲倦,生理及心理上都承受極大壓力。
要治療糖尿腎病,有效控制血糖至理想水平尤其重要(糖化血紅素,HbA1c 6.5% 或以下)。若是腎功能未衰退的患者,大部份經治療及控制血糖、血壓、膽固醇及尿酸後,都能保持腎功能及令微蛋白尿情況改善;但腎功能已衰退的患者,即使好好控制以上的指數,大部份患者的病情都會逐步惡化,所以及早控制糖尿病方為上策。
劉先生(化名)的血糖水平一直偏高,血壓及尿酸亦不算理想,治療初期已有微蛋白尿。後來,他積極控制血糖、血壓、膽固醇及尿酸水平,同時避免服用傷腎的藥物,加上使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降低血壓及腎小球壓力約一年後,微蛋白尿已消失,而且沒有任何併發症,令他放下心頭大石;相反,另一名糖尿病患者吳先生(化名)患有中至晚期糖尿腎病,即使他非常「聽話」進行治療,其腎功能衰退的情況一直轉差,約兩年後更已演變成末期腎病,需要接受洗腎。
正所謂「預防勝於治療」,要避免糖尿腎病,就應及早發現糖尿病及加以控制,市民應定時作身體檢查,肥胖、曾有妊娠糖尿病及有家族史的人士更應加倍小心。一旦患上糖尿病,患者就應定期覆診、改善生活習慣及依從醫生指示服藥。
值得一提的是,肥胖與糖尿病有密切的關係,稱為「糖胖症」,當中以中央肥胖最危險及最升高死亡率,因此患者既應控制血糖水平,亦要注意控制體重。現時,大部份的糖尿病藥物都不會增加患者的體重,但對於肥胖的患者而言,或可考慮一些能同時控制血糖及降低體重的藥物,例如二甲雙胍,第二型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抑制劑(SGLT2抑制劑)及仿腸降糖素針劑,但中度至嚴重腎病患者都不適合使用以上三種藥物。
不過,藥物減重只是輔助,改善飲食習慣及做運動才是最重要。針對做運動方面,最理想就是達到脂肪含量低、肌肉含量高,而患者亦應量力而為、由淺入深,把運動變成一種習慣。然而,都市人生活繁忙,要抽空做運動不是一件易事,患者可考慮結合帶氧運動及阻力運動的啞鈴操,同時增加心肺功能及肌肉量:啞鈴操每組10至20下,每次持續做10至15種啞鈴動作,便可訓練到全身的肌肉,通常約10分鐘就可完成一個周期,可因應個人身體狀況,完成一或多個周期,每個周期中間休息30秒至一分鐘。
黃煜醫生 腎病科專科
Comments